tags: 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/应用
pages: 025
对阴或阳偏盛所致的病证,可采用损其有余(即“实则泻之”)的原则进行治疗。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,宜用寒凉药以制其亢盛之阳,清除其热,即“热者寒之”。阴偏*盛所致的实寒证,宜用温热药以制其偏盛之阴,驱逐其寒,即“寒者热之”。
对阴或阳偏衰所致的病证,可采用补其不足(即“虚则补之”)的原则进行治疗。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相对偏亢者,属虚热证,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,须用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王冰注)的方法,即用滋阴壮水之法,以抑制阳亢火盛。若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相对偏盛者,属虚寒证,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,须用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王冰注)的方法,即用扶阳益火之法,以消退阴寒。
对阴阳偏衰的治疗,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,张介宾提出“阴中求阳,阳中求阴”的治法,即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”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》
。应用补阳药时,须兼用补阴药;应用补阴药时,须兼用补阳药,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。